水霉病(又称水霉感染、肤霉病)是水生动物(尤其是鱼类)常见的真菌性疾病,主要由水霉菌属(Saprolegnia)和绵霉属(Achlya)等真菌引起,常见于低温季节或鱼体受伤后。
一、水霉病的发生原因
- 鱼体受伤:捕捞、运输、争斗等导致体表黏膜破损,真菌孢子入侵。
- 水质恶化:水体有机物过多(如残饵、粪便)、pH偏低、溶氧不足。
- 低温诱发:水温10~20℃时水霉菌繁殖活跃,尤其在春季和秋季高发。
- 高密度养殖:拥挤环境加剧鱼体摩擦,增加感染风险。
- 外来病原引入:未消毒的器械、水源或新鱼带入病原。
二、预防措施
- 保持水质清洁:定期换水(每次换1/3~1/2),使用生石灰调节pH至7.5~8.5。安装增氧机,维持溶氧≥5mg/L。
- 避免鱼体受伤:捕捞时使用软质网具,运输时添加VC减少应激。分池时用3%盐水浸泡鱼体5分钟消毒。
- 控制养殖密度:根据鱼种合理规划放养量。
- 彻底清塘消毒:干塘后用生石灰(75~100kg/亩)或漂白粉(20ppm)泼洒。
- 增强免疫力:饲料中添加多糖类(如β-葡聚糖)、维生素C(0.5~1g/kg饲料)。
三、治疗方法
(一)西药治疗
- 高锰酸钾:药浴:3~5mg/L浓度浸泡10~20分钟(针对病鱼)。泼洒:0.5~1mg/L全池泼洒(注意:对无鳞鱼慎用)。
- 食盐(NaCl):短时浸泡:3%~5%浓度浸泡5~10分钟(每日1次,连用3天)。全池泼洒:0.5%~0.7%浓度(5~7kg/吨水)。
- 亚甲基蓝:全池泼洒:1~2mg/L,隔日1次,连用2~3次(对水霉孢子杀灭效果显著)。
- 甲醛(福尔马林):药浴:20~30mg/L浸泡30分钟(慎用,需增氧)。
- 禁用药物提醒:孔雀石绿(强致癌性,已被多国禁用)。
(二)中药治疗
- 大黄:煎煮后泼洒:2~4g/m³水体,连用3~5天(对水霉菌有抑制作用)。
- 五倍子:粉碎煎煮:2~3g/m³全池泼洒,每日1次,连用3天。
- 苦参+黄芩:煎液泼洒:苦参1g/m³ + 黄芩1g/m³,连用5天。
- 金银花+连翘:煎煮后泼洒:各1~2g/m³,清热解毒,预防继发感染。
- 大蒜素:拌饵投喂:0.1~0.2g/kg饲料,连喂5~7天(增强抗真菌能力)。
(三)辅助治疗
- 升温抑菌:缓慢升高水温至25~28℃(每天升温≤2℃)。
- 维生素C补充:按0.5~1g/kg饲料添加,促进伤口愈合。
- 局部处理:棉签蘸碘伏清理病鱼伤口,涂抹红霉素软膏。
四、注意事项
- 早期治疗:发现鱼体出现“白毛”症状时立即处理,避免扩散。
- 混合感染:若并发细菌感染,需配合抗生素(如恩诺沙星)或杀虫剂。
- 药物敏感性:无鳞鱼(如黄颡鱼、鲶鱼)对高锰酸钾、盐耐受性差,需降低浓度。
- 停药期:食用鱼治疗需遵守药物休药期(如甲醛需停药≥15天)。
五、总结
水霉病防治需以水质管理和防损伤为核心,治疗时中西药结合效果更佳。中药侧重抑菌和调节免疫力,西药快速杀灭病原,辅以升温、增氧等措施可显著提高治愈率。用药时需严格计算剂量,避免过量导致鱼类中毒。